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增强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14】5号)的要求,结合学校校情及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需求,设置我校公共体育课程。
一、课程性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终身受益”的体育教育理念,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每节体育课一定的运动强度,通过实施“三位一体”(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使其成为身心俱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引导学生喜欢运动,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或运动处方,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教会学生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水平,使其终身受益;同时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置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并通过体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有效知识和方法;掌握两种以上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能合理选用自身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并能利用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指导健身。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性格、心理特质和运动能力设置强化身心素质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目标;通过体育活动改善来自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运用适宜的锻炼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运动中磨炼自己的思想意志品质,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感。
5.社会适应目标:通过体育活动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体育公益活动。
三、课程设置与结构
根据我校课程设置规定,本科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学期 1 学分,4个学期共计4个学分。第1学期14周、第2、3、4学期16周,每周2学时,共计124学时。三、四年级开设体育公共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体育基础及爱好在每学期开设的课程中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学习。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所有学生必须选修体育类公共选修课程,不得少于1学分。
(一)体育必修课
1.普通体育课:为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以全面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为体育选项课的学习奠定身体素质基础。教学内容包括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北胜蔡李佛拳、伴乐健身操、身体素质、球类等基本项目学习和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测试。
2.专项体育课:为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学生根据自己体育基础及爱好在每学期开设的课程中选择学习一个运动项目,按项目分班教学。两学期选择的项目原则上不得相同。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学习专项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和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主要任务。专项课共开设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五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匹克球、棒球,武术技击运动(武术、跆拳道),舞美健身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排舞、器械健身)等14门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各专项运动技术的基本理论、技术、战术、锻炼方法、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以及单项比赛的组织和裁判等。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测试。
(二)体育选修课
为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开设,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学习需求,提高运动专项能力,更好地从事终身体育锻炼。选修课共开设体育艺术概论、大型体育赛事媒体服务、体育赛事鉴赏、体育裁判法与竞赛规则、匹克球技术与实战、乒乓球技术与实战、羽毛球技术与实战、自卫防身术、运动与健康、现代科学体能训练、健身篮球、健身健美、瑜伽、休闲休育与养生等14门课程。
(三)运动训练课
为学校运动队和部分确有专长学生开设,主要通过专项训练,提高专项运动水平,为参加省市、全国各级大学生比赛培养运动员,为学校争取荣誉。
(四)体育保健课
为少部分身体残疾或患有某种慢性疾病,不能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要目的的体育课程。目的使这部分学生通过医疗保健,有针对性的参加体育活动,来增强他们的体质,使其早日康复。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
依据课程目标和体育学院“课内外一体化”管理要求,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法,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课堂表现、日常参与体育锻炼打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情况三部分内容,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各门体育课程制定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体育课程考试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学期综合成绩合格获1学分。
1.普通体育课:主要包括韵律操或蔡李佛拳技评40%、体质健康测试30%、课外锻炼打卡20%、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参与意识、学习态度、人际关系、进取精神、提高幅度、考勤)10%。
2.体育专项课:专项技能和身体素质考试50%、体质健康测试20%、课外体育锻炼打卡20%、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参与意识、学习态度、人际关系、进取精神、提高幅度、考勤)占总成绩10%。
3.校运动队队员运动训练课根据出勤、表现及运动成绩由教练评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