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设置
本课程以《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导,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使我校体育课程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体育课程坚持“育人为先、强体为重、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多项目体育活动开展和多样化运动竞赛形式为抓手,推动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弘扬体育精神,促使我校学生强化运动技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综合提升体育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体育课程性质
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升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培养学生体育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通过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锻炼方法,提高机体活动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乐于运动,掌握技能、增进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充分挖掘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
三、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课程为4学分、124课时。课程设置方案具体见下表。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适用学生 |
体育Ⅰ | 28 | 1 | 1 | 全校各专业 |
体育Ⅱ | 32 | 1 | 2 | 全校各专业 |
体育Ⅲ | 32 | 1 | 3 | 全校各专业 |
体育Ⅳ | 32 | 1 | 4 | 全校各专业 |
四、课程内容
(一)体育课程教材、内容选编的原则
1.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
2.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同时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3.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等。
4.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5.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二)课程内容
1.普通体育课:为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要任务。教学内容包括体育基础理论,身体素质练习、球类、韵律操、国家级非遗项目——广州北胜蔡李佛拳。
2.专项体育课:为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学习专项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和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主要任务。教学内容包括体育基础理论与专项理论、专项技术与技能、体能。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两学期需选择不一样的专项进行学习和考核)。具体内容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球、匹克球、武术、跆拳道、健美操、排舞、体育舞蹈、健身健美等14门体育课程。
3.体育选修课
面向二、三、四年级学生开设,开设的项目以学生普遍喜爱的项目为主,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而定,主要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运动训练课
为有运动特长的学生开设的专项提高课。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为主要任务。
5.体育保健课
康复、保健体育课是为少部分身体残疾或患有某种慢性疾病,不能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要目的的体育课程。目的使这部分学生通过医疗保健,有针对性的参加体育活动,来增强他们的体质,使其早日康复。
五、体育课程的评价
依据课程目标和体育学院“课内外一体化”管理要求,考核采用综合评分方法。各门体育课程制定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由任课教师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考核。体育课程考试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学期综合成绩合格获1学分。
(一)评价内容与权重
1.普通体育课:主要包括韵律操或蔡李佛拳技评、一般身体素质和理论知识占总成绩70%,课外体育锻炼占总成绩20%,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参与意识、学习态度、人际关系、进取精神、提高幅度、考勤)占总成绩10%。
2.体育专项课:主要包括各专项综合技术、战术、专项身体素质和理论知识占总成绩70%,课外体育锻炼占总成绩20%,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参与意识、学习态度、人际关系、进取精神、提高幅度、考勤)占总成绩10%。
3.校运动队队员运动训练课根据出勤、表现及运动成绩由教练评定成绩。
(二)评价方法
体育课程将“终极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学习的成长性。